河上之役三首 其三

万夫卷土障横流,负土成山水未收。
明日落成真盛事,谁能作赋拟黄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上之役三首·其三》是李献甫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献甫,字钦用,生于金朝的河中地区,是李献能从弟。他博通书传,特别擅长《左传》及地理知识。李献甫在宣宗兴定五年通过进士考试进入官场,并在哀宗时担任过书表官等职务。他在政治生涯中因成功出使夏国议和而获得晋升。尽管他的仕途最终以牺牲告终,但他的贡献和才华被后人铭记。
  1. 诗歌原文
    万夫卷土障横流,负土成山水未收。
    明日落成真盛事,谁能作赋拟黄楼。

  2. 诗意解析

  • 卷土重来,艰难困苦:诗句“万夫卷土障横流”形象地描述了一群人不畏艰难、齐心协力的场景。卷土重来意味着众人共同面对困难,不畏艰险,力图阻挡横流之物。这体现了一种集体力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 辛苦劳动,终见成果:接下来的“负土成山水未收”描绘了人们在劳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以及他们最终将荒芜之地变成风景如画的胜地。这句话突出了辛勤劳动的价值,表达了劳动创造美好环境的主题。
  • 期待未来更辉煌的成就:“明日落成真盛事,谁能作赋拟黄楼”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认为一旦新成就完成,将会有新的佳作诞生,赞美这种创新和超越的精神。这句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展示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勤劳、团结和创造的美好情感。诗人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真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卷土重来”、“负土成山水未收”等意象,这些意象生动形象,富有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描绘了具体的劳作场景,还传达了诗人对于劳动价值和自然环境变化的思考。
  • 语言风格:诗歌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的观点和感受。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同时又不失文学韵味。
  1. 历史背景
  • 金朝时期:这首诗创作于金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奋斗的时代。金朝在北方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同时面临着来自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政治动荡:金朝时期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朝廷内外的权力斗争频繁发生。诗中的“卷土重来”和“负土成山水未收”等意象,可能暗指了当时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努力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这些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感慨和思考。
  1. 文学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河上之役三首·其三》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金朝的一次水利工程——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诗中描绘的劳动场面和对未来的展望,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表达情感: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自己对于劳动和创造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献甫的《河上之役三首·其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