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迟零落未归人,已坐无成更坐贫。
意气敢论题柱客,晨昏多负倚门亲。
囊空渐觉钱馀贯,衣敝翻饶虱满身。
遥望秦关独惆怅,一天风雨落花春。
下第过榆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下第过榆次》是金代诗人步元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生活状态及内心世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下第过榆次》的作者是金代诗人步元举,他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步元举生活在金代,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尤其擅长七言律诗这一体裁。
创作背景:《下第过榆次》的创作可能与步元举的个人经历有关。金朝时期科举制度严苛,很多士子未能通过考试,步元举亦可能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失意归途中所感而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主要内容: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遵循了古代七言律诗的形式特点。诗中的“栖迟零落未归人,已坐无成更坐贫。衣敝翻饶虱满身,囊空渐觉钱馀贯。”四句描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以及内心的苦闷。特别是“衣敝翻饶虱满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贫穷到极点的生活状态。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步元举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衣敝翻饶虱满身”,不仅描述了物质上的困顿,也隐喻了精神上的空虚和疲惫。整体而言,《下第过榆次》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下第过榆次》不仅是步元举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金代特定历史背景下文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文人的内心世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