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楼晴望

诘曲阑干面翠微,葱笼窗户溢清晖。
雨侵斜日明边过,云望山前缺处归。
多病过春犹止酒,薄寒向晚却添衣。
宦名不负沧波愿,羞见陂田白鸟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寺楼晴望》是金代诗人郝俣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星辰,更是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郝俣,字子玉,太原人,正隆二年进士,历任河东北路转运使、凤翔治中、南山安抚使等职。其仕途上虽有所成就,但更以诗歌闻名于世,有“文献不足犹超人群者也”之誉。
  • 文学贡献:郝俣不仅在政界有所建树,其文学造诣也颇为显著。他的诗集流传后世,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 个人风格:郝俣自号虚舟居士,其诗作多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个人风格,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风格在当时的文人中尤为突出,显示了其独到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自信。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内容:诘曲阑干面翠微,葱笼窗户溢清晖。雨侵斜日明边过,云望山前缺处归。多病过春犹止酒,薄寒向晚却添衣。宦名不负沧波愿,羞见陂田白鸟飞。
  • 译文解读: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寺院楼观图景。首句勾勒出了庭院曲折的栏杆和周围青翠欲滴的环境;接着,窗户被渲染得如同溢出清辉一般,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室内外的和谐统一。随后,诗人将视线投向远处的山水间,描绘出细雨润湿天空后的光影变化,以及云雾缭绕山前的景色。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因疾病而饮酒解愁,以及寒冷天气中增添衣物的情景。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百态的理解。
  1. 作品赏析
  • 景物描绘:诗人通过对寺院楼观内外环境的精细描绘,展现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其中,曲折的栏杆、青翠的环境、清晖洒落等元素,都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此外,诗句中的“雨侵斜日”、“云望山前”等意象,也富有动态感,使得整个画面生动鲜活。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传达了内心的复杂情绪。如“多病过春犹止酒”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又透露出对疾病困扰的无奈。而“薄寒向晚却添衣”则揭示了诗人在寒冷天气中仍坚持保暖的心理活动。这些细节之处,无不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对情感的细腻把握。
  1. 创作背景与背景知识
  • 创作年代:《寺楼晴望》创作于金代,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历史阶段。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依旧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显示出金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 历史背景:金代虽然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政权,但其文学创作却有着不容忽视的成就。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作品,他们不仅关注现实,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理想抱负。因此,《寺楼晴望》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金代的历史时期,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
  1. 作品评价
  • 文学价值:《寺楼晴望》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还体现了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因此,这首诗被视为金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 文化影响:作为金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寺楼晴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读者都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和鉴赏价值。此外,这首诗也成为了研究金代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寺楼晴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无论是对诗歌创作的深入分析,还是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