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移植自西坛,瘦玉亭亭十数竿。
得法未应输老柏,植根兼得近幽兰。
虽无秾艳包春色,自许贞心老岁寒。
百草千花尽零落,请君来向此中看。
义师院丛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义师院丛竹》是金代诗人郭长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郭长倩,字曼卿,为金朝文登人。郭长倩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官员,曾担任秘书少监、兼礼部郎中等职位,并撰写了《石决明传》等作品,深受时人赞誉。《宋元诗会-清-陈焯》卷六十四收录了他的作品,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郭长倩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所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时代精神。他的诗歌常常融入哲理,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诗歌原文:南轩移植自西坛,瘦玉亭亭十数竿。得法未应输老柏,植根兼得近幽兰。虽无秾艳包春色,自许贞心老岁寒。百草千花尽零落,请君来向此中看。
诗歌解析:《义师院丛竹》以其精湛的构思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高洁情操。诗中“南轩移植自西坛”一句,描绘了诗人将竹子从其他地方移植至义师院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同时,通过“得法未应输老柏,植根兼得近幽兰”两句,郭长倩表达了他对竹子生长特性的理解和赞美,竹子虽然瘦弱却坚韧不拔;同时,竹子接近幽静的兰花,象征着清雅高远的品质。第三句“虽无秾艳包春色”则透露出竹子不求华丽外表,但自有其内在的贞心和坚韧。最后一句“请君来向此中看”,鼓励人们到义师院去欣赏这些丛竹,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和自然的美。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宋代诗人郭长倩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义师院丛竹》作为金代诗人郭长倩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诗歌艺术上展现了作者的高超技巧,也传达了深刻的生命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