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蓬莱 罗公上树隔环墙乞词

马风子,不悟坏修行。
虽在环墙居处稳,诗词引出假声名。
惹得不安宁。
夸伶俐,却是不惺惺。
自愧隐身身不密,空成潦倒白头生。
怎得赴蓬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蓬莱 罗公上树隔环墙乞词》是元代诗人马钰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望蓬莱 罗公上树隔环墙乞词》的作者是元代著名的道教学者、道士马钰。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深谙道教哲学的思想家和实践者。他在世时以弘扬道教文化为己任,其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道教内修和外传方面,他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词作原文:词名虽为《望蓬莱 罗公上树隔环墙乞词》,但内容并非直接描绘蓬莱仙境的美景,而更像是通过寓言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于虚名浮华的批判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词中通过“马风子”这一角色,展现了一个追求名利却陷入困境的人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在世俗诱惑面前往往容易迷失自我,甚至因此遭受不幸。
  3. 艺术手法:《望蓬莱 罗公上树隔环墙乞词》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寓言式的创作手法,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这种艺术手法使得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 社会背景:作为元代的作品,《望蓬莱 罗公上树隔环墙乞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如人们对名利的渴望、对现实不满等。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马钰的《望蓬莱 罗公上树隔环墙乞词》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作品,它更是一幅反映元代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的画卷,通过对“马风子”这一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展现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