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卜潭西新居

乔木千章画不如,白鸥烟雨到江湖。
谁为求仲营三径,窃比扬雄有一区。
故国兴亡树如此,他年声利蔓难图。
屋西便与秋山约,莫遣归来见白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卜潭西新居》是金代诗人蔡松年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此诗创作于宋代,通过描绘乔木、白鸥等自然景象以及作者对于个人境遇的感慨,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
    乔木千章画不如,
    白鸥烟雨到江湖。
    谁为求仲营三径,
    窃比扬雄有一区。
    故国兴亡树如此,
    他年声利蔓难图。
    屋西便与秋山约,
    莫遣归来见白须。

  2. 诗人背景

  • 蔡松年,字伯坚,号萧闲老人,真定人,宋宣和末守燕山,降金。
  • 蔡松年初为元帅府令史,后随军攻宋。熙宗时,为都元帅宗弼总军中六部事。海陵王时,擢迁户部尚书。官至右丞相,封卫国公。
  1. 作品鉴赏
  • 自然景观的描绘:在《初卜潭西新居》中,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融入诗中,如“乔木千章画不如”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美丽景色的赞叹,同时也暗含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逃离之意。
  • 人生哲理的反思:“谁为求仲营三径,窃比扬雄有一区”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古代贤人如扬雄的景仰。
  • 历史沧桑的感慨:“故国兴亡树如此,他年声利蔓难图”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变迁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权力斗争和声名利禄的警惕和排斥。
  • 个人志向的表达:最后两句“屋西便与秋山约,莫遣归来见白须”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希望远离尘嚣,享受宁静与自由。
  1. 文化影响
  • 作为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蔡松年的作品在当时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初卜潭西新居》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乔木”、“白鸥”、“烟雨”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也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对比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 格律严谨:作为七言律诗,《初卜潭西新居》的格律严谨,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历史价值
  • 通过对《初卜潭西新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
  • 该诗也是研究金代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为研究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初卜潭西新居》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诗歌,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历史和文学的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