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傍古槐

虬枝盘屈尚百尺,不肯为人充栋梁。
六月行人汗如洗,尚能于世作清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道傍古槐》是金代诗人赵秉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意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特点以及它在当代文学中的价值:

  1. 作者简介
  • 赵秉文的简介: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其诗学陶渊明,崇尚自然,清新简淡,多写景抒情之作,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金代,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民生凋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赵秉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 个人境遇:赵秉文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经历政治变迁。他在宣宗兴定元年拜礼部尚书,后又改任翰林学士,晚年更是成为哀宗即位后的重臣之一。尽管身处高位,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1. 作品内容
  • 诗句解析:首句“虬枝盘屈尚百尺”,形容古槐树的枝叶盘曲如龙,高耸入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次句“不肯为人充栋梁”,则通过对比,表达了树不愿被用于建筑,而是选择保持自己的形态,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赏与保护自然的主张。
  • 意境阐释:全诗通过描绘古槐树的形象,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六月行人汗如洗的景象,进一步衬托了古槐树的清凉与坚韧,使人联想到在乱世中仍能保持一份清高和坚持的人。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赵秉文通过这首七言绝句,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更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认识和批判精神。
  • 传承历史文化:作为金代的代表诗人之一,赵秉文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金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赵秉文的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理。
  1. 现代价值
  • 美学鉴赏:赵秉文字句优美,意境深远,是古典诗词学习的典范。通过对《道傍古槐》的学习,可以提升读者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 思想启发:《道傍古槐》所传达的对自然和谐共生、对理想生活追求的主题,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节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之余,人们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思考的启示。

赵秉文的《道傍古槐》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蕴含着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反映了金代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波折起伏。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深入研究和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