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渊明拟古九首 其五

客从远方来,气貌充以完。
鞍马光照地,怪我儒衣冠。
问君何苦心,所慕惟孔颜。
古岂无贤豪,十六子八关。
独携无言子,流盼青云端。
芝兰吐幽芳,山水发清弹。
愿为九皋禽,接翼万里鸾。
挥手欲谢客,所惧非饥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渊明拟古九首其五”是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作品,该诗作于宋武帝刘裕代晋之后,主要抒写对易代之际世事之多变、交情之不终的感慨。此诗以陶渊明为典范,通过模仿其《拟古九首》组诗的风格,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苏辙:北宋文学家,与其兄苏东坡并称“二苏”,为苏洵之子。苏辙与其父一样,亦擅长散文,尤其擅长历史文章。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作品中常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政治色彩。
  1. 作品内容
  • 诗意表达:这首诗中,苏辙通过模拟陶渊明的风格,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中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儒家道德和理想社会的向往。
  • 主题思想:诗中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深刻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才华的赞赏。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苏辙的诗歌语言简练,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富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 结构安排:此诗的结构紧凑,开头直接引入主题,中间部分通过具体的描述和对比来展现诗人的情感,最后以总结性的议论收束全篇,形成了鲜明的层次感。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此诗的创作时间处于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思想价值:通过模仿陶渊明的诗歌,苏辙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和渊明拟古九首其五”作为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也为后世研究宋代文学和陶渊明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