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水僧二首 其一

落日前溪渡,钟声隔岸闻。
秋水深可涉,挽衣踏行云。
行云忽破碎,波动生鱼鳞。
化为百千我,何者为我身。
此身尚非我,况复影中人。
画师真具眼,了此起灭因。
三生嗣幻梦,一笑语前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水僧二首 其一》是一首出自宋代赵秉文的诗歌。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赵秉文,字华父(一作华父、华父山),号闲闲,真定府正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生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作在艺术风格上追求自然清新,语言流畅而富有韵味,被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2. 诗歌原文:落日前溪渡,钟声隔岸闻。秋水深可涉,挽衣踏行云。行云忽破碎,波动生鱼鳞。化为百千我,何者为我身。此身尚非我,况复影中人。画师真具眼,了此起灭因。
  3. 诗句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在夕阳下渡过溪流,远远听到对岸传来的钟声。清澈的秋水足够让行人涉过,诗人挽着衣袖,如同行走在云端。然而,当行云突然破碎时,水面上的波动使得水中的鱼鳞都清晰可见。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一种哲学思考,即个体的存在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4. 文学背景:赵秉文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金朝末期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对他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探索和哲学思考。
  5. 艺术特色:赵秉文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他对生命、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深刻理解。

《渡水僧二首 其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