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前溪渡,钟声隔岸闻。
秋水深可涉,挽衣踏行云。
行云忽破碎,波动生鱼鳞。
化为百千我,何者为我身。
此身尚非我,况复影中人。
画师真具眼,了此起灭因。
三生嗣幻梦,一笑语前尘。

【注释】

  1. 渡水僧二首: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2. 落日前溪渡:指诗人在落日的余晖中渡过小溪。
  3. 钟声隔岸闻:指远处寺庙的钟声传到了诗人耳边。
  4. 秋水深可涉,挽衣踏行云:秋天的水很深,可以过河。挽起衣服踏上浮云。
  5. 行云忽破碎,波动生鱼鳞:行走的云突然散开,水波翻滚着生出鱼鳞片。
  6. 化为百千我,何者为我身:变成了无数的我,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我?
  7. 此身尚非我,况复影中人:这个身体都不是我自己了,何况还有我的影子呢?
  8. 画师真具眼,了此起灭因:画匠真是有慧眼,理解这生灭的因果关系。
  9. 三生嗣幻梦,一笑语前尘:我的过去是三生三世的幻梦,一笑间就忘掉了尘世的一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生死和虚幻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人通过“落日前溪渡”和“钟声隔岸闻”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秋水深可涉,挽衣踏行云”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态度。这里的“行云”既是指飘荡的云朵,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当“行云忽破碎,波动生鱼鳞”时,诗人开始陷入对生死的思考。他认为自己的存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认识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化为百千我,何者为我身。”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对自我身份的质疑。他不再认为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而是认为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新的“我”。这种认识使他更加自由地生活和追求内心的愿望。
“此身尚非我,况复影中人”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自我存在的怀疑。他不仅怀疑自己的身体是否真的是自己,甚至怀疑自己的影子是否存在。这种对自我存在的深度怀疑使他更加接近于佛教的涅槃境界。
“画师真具眼,了此起灭因。”这一句也表明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的认识。他认为生死的交替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画作中的线条一样清晰可见。这种认识使他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三生嗣幻梦,一笑语前尘”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生活的淡泊和超脱。他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一笑之间就可以忘记一切。这种态度使他更加自由地追求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