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杭中流,杖笠行相随。
波纹生足指,照影光弥弥。
一僧到彼岸,前引如导师。
腰间两不借,身外一伽黎。
一僧方欲涉,结带如有思。
前山鸟飞夕,后山云起时。
君看眉颊间,中有摩诘诗。

【译文】

江水流动,一僧在中流,杖笠随行。

波纹荡漾在他足指,照影绰约弥弥。

一僧已到彼岸,前导如同导师。

腰间不带一文钱,身外无物伽黎。

欲渡河的僧人结带,似有深思之意。

前面山头鸟飞夕,后面山头云起时。

你看他的眉和颊间,中有摩诘诗。

【注释】
渡水僧二首:这是一首描写过河僧人生活的小诗。
二、其二:第二首。
杭:浙江杭州。
中流:河的中间,这里指靠近岸边。
波纹生足指:水面的波纹荡漾到和尚的脚上。生:生长,产生。
照影光弥弥:水中的倒影很明亮。弥弥:明亮的样子。
前引如导师:前面的僧人像老师一样引导着。
两不借:指没有带任何财货。
身外一伽黎:身上的财物都没有。伽黎:梵语ghatā的音译,意译为“钵”、“囊”,这里指携带的行李。
欲涉:准备过河。涉:渡水。
结带如有思:系结鞋带来的时候好像有所思考。
前山:前面那座山。
鸟飞夕:鸟傍晚归巢,这里指黄昏时分。
后山:后面的那座山。
云起时:云彩升起,这里指傍晚天空的景象。
眉颊间:脸上,这里指表情、神情。
摩诘诗:唐代诗人杜甫曾写《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一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后人将杜甫称为“杜陵”,杜甫的家乡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杜陵县,所以后来的人称杜甫为“杜陵老人”,杜甫晚年居住在洛阳,自称“老杜”或“杜老”,所以后人称杜甫为“老杜”。这里用此典故来比喻诗人自己的诗才。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两个过河的僧人形象,表现了两位诗人的生活情趣。前一首诗是说,一位僧人正在中流,另一位僧人已经渡过河岸,前者像是老师的弟子,后者像是一个没有钱财的旅人。后一首诗则描绘了两位僧人渡河的情景。前一个僧人把鞋子绑紧,好像在考虑什么似的。另一个僧人正走在前边引导着,他腰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只有随身的衣袋。他正要开始渡河的时候,却忽然把系鞋带的手放下来了,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问题。前一座山上鸟儿归巢了,后一座山上云雾弥漫,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时候你再看看这两位僧人的面孔,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神情,仿佛杜甫自己所说的那样:“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见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