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阌乡

秦关百二天下壮,百万雄师未能傍。
函关未了又潼关,潼关之败何等闲。
九龄斥逐姚宋死,边将邀功从此始。
今年西屠石堡城,明年又起渔阳兵。
朝廷欲藉边将重,不觉胡雏心暗动。
禄山前死未可知,虽有渔阳突骑将奚为。
自古明王重用武,莫笑书生陈腐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阌乡》是金代诗人赵秉文创作的。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创作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1. 作者简介
  • 赵秉文简介:赵秉文,金朝磁州滏阳人,字周臣,晚号闲闲老人。他是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的进士,历任安塞主簿和平定州刺史等职,以宽简为政。
  1. 诗歌原文
  • 诗作原文:秦关百二天下壮,百万雄师未能傍。函关未了又潼关,潼关之败何等闲。九龄斥逐姚宋死,边将邀功从此始。今年西屠石堡城,明年又起渔阳兵。朝廷欲藉边将重,不觉胡雏心暗动。禄山前死未可知,虽有渔阳突骑将奚为。自古明王重用武,莫笑书生陈腐语。
  1. 作品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潼关战事的描述,反映了当时边防将领贪功求赏的不良风气。同时,通过对比唐朝名将李靖和边将的行为,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赞扬和对权谋的批判。
  • 艺术风格:赵秉文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手法,如“潼关之败”暗示了历史的兴衰更迭,而“禄山前死未可知”则寓意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1. 历史背景
  • 作者的时代:赵秉文生活在金朝末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社会矛盾加剧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志向,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 战争背景:诗中提到的“潼关之败”和“西屠石堡城”、“渔阳兵”等词汇,都是指金朝与蒙古之间的战争。这一时期的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冲突,也是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的体现。
  1. 文学价值
  • 语言特色:赵秉文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力量感和节奏感,这种风格在元代诗歌中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 文化意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赵秉文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是研究金朝及元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 后世评价
  • 名家点评:历史上许多学者对赵秉文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称赞其诗“有唐风骨”。清代文学家纪昀在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其诗“词气豪迈”,认为其诗“直笔写意,不事雕琢,故能见其真”。
  • 现代影响:尽管赵秉文的诗歌在现代可能不如唐代诗人那样广为人知,但其作品依然被视为研究金代文学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过阌乡》是金代诗人赵秉文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忧虑,也反映了他对英雄人物的推崇和对权谋的批判。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社会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