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岩逸人以天为衢兮地为席茵,青山为家兮流水为之朋。
饥食芝兮渴饮泉,又何必有肉如林兮有酒如渑。
世间清境端为吾辈设,吾徒岂为礼法绳。
少文援琴众山响,太白举杯明月清波澄。
人间行路是,处处多炎蒸。
如何水前山后,六月赤脚踏层冰。
西岩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岩歌》是金代诗人刘汲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西岩隐逸者追求自然、闲适生活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对于世态炎蒸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 作者背景与创作环境
- 作者简介:刘汲,两宋之际人,字直夫,生于眉州丹棱(今属四川)。在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弱冠入太学,后成为一位个性旷达不羁的文人。他身处燕云地区,社会安定祥和,经济繁荣,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金代,当时正值燕云地区社会稳定,文人生活和创作环境相对安定,这为文学风格的转型提供了土壤。
- 诗作内容与意境
- 《西岩歌》通过“西岩逸人”的自画像,表达了作者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以天为衢兮地为席茵,青山为家兮流水为之朋。饥食芝兮渴饮泉,又何必有肉如林兮有酒如渑”描绘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亲近自然的田园画面。这种超然世外的生活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 诗中的“吾徒岂为礼法绳”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礼法束缚的不满和反抗,体现了一种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传统束缚的批判精神。这与金代文人追求闲情逸趣的风格相契合,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 意象运用:《西岩歌》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青山为家”“流水为朋”,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句,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自然美。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清新脱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诗人通过对西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这种风格与金代文人的审美趣味相契合。
《西岩歌》作为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精神风貌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示了诗人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