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容院

魔宫佛界等空虚,此理何曾属有无。
直向台山始相见,可中还有二文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真容院》是金代诗人萧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萧贡,字真卿,金代京兆咸阳人。他于世宗大定二十二年进士,曾任翰林修撰等职,并在户部尚书等职务上均有卓越表现。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对《史记》的注释上。
  1. 诗歌原文
  • 魔宫佛界等空虚,此理何曾属有无。
  • 直向台山始相见,可中还有二文殊。
  1. 诗歌赏析
  • 思想主题:《真容院》表达了萧贡对于佛教哲学和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的“魔宫佛界”象征着虚幻世界,而“此理何曾属有无”则反映了一种对超脱世俗、寻求真理的向往。
  • 艺术手法:通过对比和象征,萧贡将抽象的佛学理念具体化为生动的形象,使得诗句不仅具有哲理性,还具有画面感和音乐美。
  1. 历史背景
  • 五台山与真容院:《真容院》中提及的“菩萨顶”即五台山内的文殊寺,它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 寺庙发展:五台山在北魏时期就有建寺活动,唐代时成为佛教中心。宋代以来,五台山更是佛教活动的重心,特别是明代以后,蒙藏教徒在此定居,使得五台山成为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交汇之地。
  1. 文化意义
  • 宗教信仰:真容院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反映了人们对佛教文化的信仰和尊崇。
  • 文化传承:通过对文殊菩萨的崇拜和研究,五台山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真容院》不仅是一首描绘佛学意境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故事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