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宫佛界等空虚,此理何曾属有无。
直向台山始相见,可中还有二文殊。
【注释】
①真容院:即真容寺,位于杭州灵隐。相传东晋高僧竺道生曾在这里讲经说法。②魔宫佛界等空虚:“魔”、“佛”都是指佛教中的概念。“魔”,这里指佛教中的烦恼、业障;“佛”,指佛教中的觉悟、解脱。③此理何曾属有无:这个理,是指佛法的道理。④直向台山始相见:直向,直接面对;台山,指天台山,是佛教中著名的灵山胜地。⑤可中还有二文殊:文中的“中”指中间;二文殊,指文殊菩萨。文殊是佛教中的智慧象征,代表菩萨的慧眼。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真容寺时所作。诗中以“真容院”为中心,通过对寺院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
首句“魔宫佛界等空虚”,是对真容院环境的描述。魔宫和佛界都是佛教中的术语,表示佛教中的不同境界。这里用“等空虚”来形容这些境界,表示它们都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只有形式上的空幻。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佛法并不是空洞无物,而是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次句“此理何曾属有无”,是对佛法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阐述。这句话的意思是,佛法的道理并不是属于有或者属于无的,而是存在于实际生活中。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佛法不是抽象的哲理,而是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智慧。
第三句“直向台山始相见”,是对作者对佛法的理解的进一步深化。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真正接触到佛法的实际生活时,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佛法的意义。这里用“台山”作为象征,表示佛法的真实存在。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佛法的真谛。
末句“可中还有二文殊”,是对作者对佛法理解的最后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佛法的实质是无形的,但它仍然有具体的体现形式,那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这里用“二文殊”作为象征,表示佛法的智慧。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佛法虽然虚无缥缈,但它仍然具有具体的表现形态,那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真容院的描写和对佛法的理解,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佛法不仅具有虚无缥缈的形式,而且具有实质性的内容。这种理解体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入探索和领悟,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佛教文化的独特见解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