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怨

月明如白日。遮径花阴密密。未见黄云衬袜来,空伴花阴立。
疑是碧瑶台,不放彩鸾飞出。隐隐隔花清漏急。一巾红露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阳台怨》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仇远创作的一首宋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被广泛传颂于世。以下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擅长诗文书法,其作品深受后人所喜爱。
  1. 作品原文
  • 《阳台怨》是一首描绘男女情爱的宋词,原文如下:“春日绿窗朱户,画堂深锁重门闭。风送落花飞过墙,帘外晓莺惊不起。红烛泪痕红浥,翠袖手拈残香在。梦断锦屏人不见,斜插犀梳云满髻。”
  1. 作品鉴赏
  • 《阳台怨》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闺中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通过对春日景致的描绘,反映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哀愁。词中“风送落花飞过墙,帘外晓莺惊不起”等句,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女子对于爱情的期待和无奈的失落感。
  • “红烛泪痕红浥,翠袖手拈残香在”等句,则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等待。这种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力感,使得《阳台怨》成为一首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
  1. 创作背景:《阳台怨》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仇远在元大德年间(1297~1307)曾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仇远在创作《阳台怨》时,能够深刻体会到闺中女子的情感世界,从而将这种情感转化为文字,使之得以流传至今。

对于《阳台怨》的进一步了解,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研究《阳台怨》的艺术特色,探讨其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来打动读者。
  • 分析《阳台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在诗词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 探索《阳台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以及它如何影响后世文学创作。

《阳台怨》作为一部经典的宋词作品,不仅展示了元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深刻反映了古代女性的情感世界。通过对《阳台怨》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智慧和道德启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