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 观灯下半开杏花

一枝浓艳照华堂。暖蕊贮春光。写生莫羡徐熙笔,风流在、百子池傍。点缀红妆玉颊,帘苫粉淡宫妆。
静怜疏影伴昏黄。添麝入炉香。惜花人老情缘在,云屏晚、银烛高张。细泻一杯春露,浩歌微雨东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入松·观灯下半开杏花》是元代著名文学家王恽创作的一首诗,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后世所传颂。以下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创作背景
  • 王恽在至元十八年创作了这首词,当时他担任翰林学士,因应太子裕宗之邀进献此词以载前代为太子者之事,加以论断。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政治生活,也展现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王恽的诗词语言简练而不失文采,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 意象运用:《风入松·观灯下半开杏花》中,诗人通过描绘杏花的美丽与娇艳,以及其在华堂中的绽放,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写生莫羡徐熙笔,风流在、百子池傍”一句,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徐熙的绘画技巧,将杏花之美与徐熙笔下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1. 文化意义
  • 王恽的作品不仅是其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元代文化的缩影。通过这些诗词,读者可以窥见元代社会的政治风貌、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创新。
  • 《风入松·观灯下半开杏花》作为元代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其深远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在于它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王恽的《风入松·观灯下半开杏花》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词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到元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