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淬剑石

寻常论养生,未得养生说。
拟从林下游,一书交尽绝。
既无当世志,安用三尺铁。
频频石上磨,神光浸秋月。
可怜粗疏甚,自谋何太拙。
危弦发哀弹,幽愤终莫泄。
死留身后名,有愧侍中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嵇康淬剑石并非一个公认的文学作品,而是由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嵇康淬剑石》是李俊民所作,旨在表达对嵇康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内容与背景:

  1. 诗歌原文:寻常论养生,未得养生说。拟从林下游,一书交尽绝。既无当世志,安用三尺铁。频频石上磨,神光浸秋月。可怜粗疏甚,自谋何太拙。危弦发哀弹,幽愤终莫泄。死留身后名,有愧侍中血。

  2. 诗歌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一种对于个人命运和历史选择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比“寻常论养生”与“未得养生说”,表达了作者对养生之术的怀疑,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接下来的诗句,“拟从林下游”和“一书交尽绝”,透露出一种逃离世俗、寻求精神上的独立的愿望。然而,在现实的束缚下,作者感到无处施展才华,只能通过不断的努力来磨砺自己的意志。

  3. 作者介绍:李俊民,金末元初诗人、学者。他以程氏之学及邵雍(邵尧夫)《皇极》数为学问基础,曾任应奉翰林文字,后因事弃官教授乡里。在元军南下之际,李俊民选择退隐嵩州鸣皋山,最终迁至西山隐居。他的生平和思想,体现了当时文人面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抉择的复杂心态。

  4. 作品影响:虽然《嵇康淬剑石》不是广为人知的古典名著,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仍具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对于研究金末元初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人生态度的选择。

《嵇康淬剑石》不仅是李俊民个人情感和哲学思想的抒发,也是金末元初社会背景下文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获得对那个时代历史文化的更多认识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