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听雨

雁荡山前船夜湾,雨声篷外响潺潺。
半生萍梗何时定,万里冥鸿与梦还。
南海有珠输上国,江东无警报杉关。
五更赋看潮生后,睹见祥风起舵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听雨》是宋代李之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它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其作品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
  •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出生于沧州无棣,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师事范纯仁,并随苏轼于定州幕府,后在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等地任职。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变迁和个人悲欢,这些经历都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
  1. 诗歌原文
    醉侣今何在,寒灯倍黯然。
    却应听雨梦,犹是散花天。
    老境不自得,客程谁我怜。
    晓钟催去路,明日又新年。

  2. 诗词鉴赏

  • 艺术特色:《舟中听雨》作为李之仪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外界环境的寂静巧妙地融为一体。
  • 意象运用:诗中“寒灯”和“夜镫”象征着孤独与寒冷,表达了诗人在异乡他乡的孤独感。而“听雨”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态度,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我解脱的精神境界。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一种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致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而丰富。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李之仪身处乱世,历经仕途的起伏和家族的兴衰,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使他的作品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1. 文化影响
  • 《舟中听雨》不仅是李之仪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也展示了宋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特征。

《舟中听雨》不仅是李之仪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更是宋代文人精神和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这首诗以其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深入理解并欣赏《舟中听雨》,无疑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韵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