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溟之鱼头尾黑,身长竟船头似铁。浮游偃蹇气欲吞,斜日昏冥映鬐鬣。
喣沫成烟浪花起,逐我船头趁船尾。恐是昔年未死之蠥龙,一经谴斥偕厉鬼。
舟中健儿眼尽白,弯弓拟之三复止。明日疾飙驱长云,巨帆高张万马奔。
舟卒思家穷力使,瞬息千里若不闻。捩舵逆指冲怒涛,歘如生马当春骄。
又如惊段且上干云霄,万里一息非为遥。须臾有声如裂帛,三百馀人同失色。
铁梨之木世莫比,今作舵根为水啮。是木之产非雷同,来自桂林日本东。
当时不惜千金置,便欲云仍传勿替。箕裘相绍近百年,甑已堕矣奚容言。
眼前生死尚未保,惟有号泣呼苍天。苍天高高若不闻,稽颡齐念天妃神。
我知天命固有定,以诚感神岂无因。少时风驯浪亦止,以舵易舵得不死。
我今幸尔同更生,开辟以来无此比。女娲氏,天妃神,补天护国相等伦。
世代虽异功则均,我皇开国同乾坤。一年四百万斛运,麾叱雷电役五丁,片艘粒米皆风汛。
财成本是神之功,直与天地传无穷。愧无如椽五色笔,磨崖刻颂惊愚蒙。
坏舵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坏舵歌》是元朝李士瞻的作品,一首蕴含丰富意象和深厚情感的诗歌。下面将深入探讨《坏舵歌》的内涵、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作者简介与作品概况
- 作者介绍:《坏舵歌》由元朝诗人李士瞻所创。李士瞻作为一位文学家,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展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 作品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南溟之鱼的形象,象征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对命运的无力感和恐惧感。诗中的“蠥龙”和“厉鬼”隐喻着那些因不满或恐惧而暗中活动的力量,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忧虑。
- 诗中意象解析
- 南溟之鱼:李士瞻通过对南溟之鱼的描述,赋予了这种生物以象征意义。这种鱼因其黑色的头部和铁一般的身躯,显得威猛而不可一世,象征着那些在社会中具有强大势力或影响力之人。
- 喣沫成烟浪花起:这里的“喣沫”可以理解为用言语或行动激起的风波,而“浪花起”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风波带来的影响,如同波涛汹涌一般,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体在其中的无奈。
-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语言风格:李士瞻在《坏舵歌》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富有节奏感,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深度。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读者的思考。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色彩,通过描写海洋生物的生动形象,传达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摹,更是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 历史与时代背景
- 历史时期:《坏舵歌》创作于元朝,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士瞻的作品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时代特征:元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代,各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士瞻的诗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与重塑。
- 社会文化意义
- 反映现实:李士瞻通过《坏舵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批判,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种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文化传承:作为元代的文学作品,《坏舵歌》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记录,也是对后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启示和借鉴。它展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新文化的探索和创新。
可以看出《坏舵歌》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具匠心,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艺术表达来反映时代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