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净净本无言,才有施为不自然。
默识通玄开窍透,性灵神化宝凝坚。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道教十四首清静无为
介绍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道教十四首清静无为》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一首诗。这首诗以道教为题材,通过对道教教义的阐述,表达了作者对道教思想的理解与认同。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道教教义的阐述,二是对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在阐述道教教义的部分,诗人首先提到了“道教十四首清静无为”,这可能是指他创作了十四首关于道教的诗歌。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这些诗歌的主题和内容,即通过描述道教的修炼过程、神仙境界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表达他对道教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在抒情部分,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道教精神的理解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他认为,道教教义中的“清静无为”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摆脱世俗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道教的修行者一样,通过修炼身心,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道教十四首清静无为》是一首充满道教色彩的诗歌,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教义的理解,还展现了他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相关推荐
【注释】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道教十四首清静无为 清清净净本无言,才有施为不自然。 默识通玄开窍透,性灵神化宝凝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道教的赞美。 第一句“清清净净本无言”,描绘了道士的生活,他们生活简朴,远离尘世喧嚣。 第二句“才有施为不自然”,表达了诗人对道士行为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三句“默识通玄开窍透”,描绘了道士的内心世界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无为好用法乾坤,上下中间认本根。 - “无为”在这里指的是道家的核心理念,即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在天地之间使用“无为”的方法,意味着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不进行过度的干预和控制。 - “乾坤”是中国古代对宇宙的称呼,代表天地。这里强调的是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和秩序。 - “上下中间认本根”则是指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都要找到事物的根本和源头
注释: 清静无为 不要只看无心与有心,其实无心也能悟到天心。 有心终究是心累,有和无都是空性,觉性和纯朴都捐弃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给程洁庵的一首道教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首联“莫看无心与有心”,意思是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事物的本质。这里的“无心”和“有心”并不是指人的心,而是比喻事物的本源。 颔联“无心争得悟天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无心的态度,可以悟到天道
这首诗的译文是: 艮卦和兑卦相交重,山泽损卦要戒人。 惩忿绝嗔痴,减损又减损,没有止境。 绝学无为,入圣的基础,这是圣人之道。 注释: - 艮卦和兑卦相交:在易经中,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山泽相交,象征阴阳调和。 - 山泽损卦:在易经中,山泽损卦象征减少,表示减少欲望和烦恼。 - 惩忿绝嗔痴:惩忿指抑制愤怒,绝嗔痴即断绝贪欲和痴迷。 - 损之又损:不断减少,直到无止境。 - 无惩窒:没有限制
【解析】 这是一首赠程洁庵的诗,全诗十四首,每首四句,共五十六句。“先天大道理难寻”,意在说明大道无形无象,难以寻觅。“终日乾乾抱一真”,意为终日抱守一个真我。“三返工夫为日用”,意为三返之功是日常应用的功夫。“玄关透彻出阳神”,“玄关”指心之窍,“透”是通透的意思,“阳神”即阳气之神,这里指精神、气韵。这一句是说通过修行达到心窍通透,精神焕发的境界。 【答案】 (1)“先天大道理难寻”
这首诗是程洁庵的咏儒释道三教总赠,共十四首。其中一首为“道教十四首 清静无为”,其内容如下: 学解见知皆是垢,声闻缘觉总为尘。 洗心涤虑禅天净,凡圣齐瞻慧日明。 注释与赏析: - 学解见知皆是垢:这句话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理解所带来的烦恼的看法。认为一切学问、理解和认识都是“垢”,即污垢。这里的“垢”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污垢,而是指由于追求知识而产生的执着和迷惑。 - 声闻缘觉总为尘
抽铅只是绝尘缘,添汞工夫本性天。 情性混融仙道毕,汞铅凝结大丹圆。 注释:抽铅和添汞是道教炼丹术中的术语,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使铅、汞二质相互转化,以达成长生不老的目的。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这两个词语来比喻人的情感和欲望与本性的融合,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即“情性混融”的境界。最后两句则是说,经过这样的修炼,最终能够凝结出“大丹”,也就是达到了一种高深的境界。 赏析
【注释】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道教十四首 玄关牝户道之门,辟则从乾阖则坤。 迷者忙忙推口鼻,如何本命复归根。 【赏析】 此诗为道家四言绝句,共十四句,是作者对“道教”这一宗教的颂词。诗人通过描写道教中修炼的方法,表达了他对道教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首句“玄关牝户道之门”,意思是说道教的大门就是“玄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玄关”一词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种神秘而深奥的东西,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大门。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抛名弃利乐清虚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宁静境界。"抛名弃利"意味着放弃追求名誉和利益,而"乐清虚"则表示享受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2. 万幻诸缘尽剪除 - 这里的"万幻"指的是世间所有的虚幻和变化,"诸缘"则指所有的因缘际遇。诗人通过"尽剪除"来形容对这些虚幻之事的彻底摒弃,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3. 性海波澄舟到岸 -
注释: -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这是一首描述道教、儒家和佛教的诗歌,主题是赞美这三者的教义。 - 清静无为:这是道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状态。 - 三关透了达真玄,真造无为本自然:这两句话描述了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了对“三关”(即心、物、我)的透彻理解,从而领悟到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即“真”),并以此为基础,回归自然。 - 举步便超无色界,抬头身在大罗天
【注释】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道教十四首清静无为。 清静无为:道家的哲学思想,主张清静寡欲,无为而治。 千经万论讲宗风:《道德经》、《庄子》、《易传》等经典著作,阐述了道家的思想。 可叹迷途见不同:《道德经》中有“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大质无言”的说法,认为真理无法用言语表述,因此人们往往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导致对真理的理解各异。 大辩高谈夸俊锐,到头终是落顽空
注释:说妙谈玄了不通,争如默默守其中。不偏不倚玄关透,不易方能合圣功。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为程洁庵而作的道教诗。诗人通过描绘道教的“清静无为”理念,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与认同。在这首诗中,作者强调了“不言而信”、“非言而是”等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他认为,这些观念比那些空洞的言辞更能体现道家的智慧。同时,他也指出了道家思想的独特之处,即它能够超越世俗的观念,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这首诗是咏儒释道三教的。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清静无为 “清”代表清净,没有杂念;“静”代表平静,不受外界影响。这里表达的是道家的思想,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无为”是一种顺其自然、不强求的态度。在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是最高的境界,意味着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去强求。 2. 立鼎烧乾四大海,安炉炼碎五虚弥 “立鼎烧乾”指的是建立鼎炉并加热使之干涸,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这首诗是咏儒释道三教,以道教为主题。首句“真常之道无言说”,意为道家的至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次句“有说分明是背宗”,意为道家的思想并非背离了儒家或佛家的根本教义;第三句“若向不言中会意”,意为在道家的不言之中可以领悟到其深意;第四句“不劳余力备全功”,意为通过领悟这些道理,无需过多努力即可达到圆满的境界。整首诗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