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清静本无形,有象何名圆满身?
假使化身千百亿,不能合一不全真。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介绍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是明代诗人杨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儒家、道家和佛教的融合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深度思考和理解。
全诗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联):通过“儒门有子孔夫子”和“释门无祖释迦牟尼”的对比,展现了儒家与释家在创始人上的不同。
第二部分(颔联):通过对“孔子讲学传心法”和“释迦说法显神踪”的描述,表现了两者在教育传承方式上的差异。
第三部分(颈联):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一柔一刚之谓德”为象征,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比喻。
第四部分(尾联):总结了前三联的内容,指出“儒释道三教本一家”,表明作者对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认同。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相关推荐
诗句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译文 《佛经》中说,佛陀的法身是清静无形的,有形象又怎能称为圆满之身呢?即使化身为千百亿,也不能达到合一的状态,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全真了。 注释 1. 释教十三首: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些重要教义。佛教强调“三宝”(佛、法、僧)的重要性,而“十三首”可能是指其中的十三条基本教义。 2. 法身清静本无形:法身是佛教中指代佛陀本体或本质的概念
注释: -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译文:这首诗是咏儒、释、道三教,以“二身一体”为题。 - 三心本一一元无 译文:这三心(指儒、释、道三种思想)本来都是同一个源头,都是没有分别的。 - 捏聚分开只是渠 译文:把三心捏合成一团,分开后又各自独立。 - 见在更能无染着 译文:现在你更能领悟到这一点,不受任何污染和干扰。 - 未来过去总归虚 译文: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一切都归于虚无。 赏析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结构和内容。这是一首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的诗,共十二句,每句都对应了特定的关键词并附上注释和赏析。 诗句解析: 1. 莫夸口鼓学谈禅 - 关键词:“莫”表示否定,“夸”意为夸耀,“口鼓”指大声喧哗,“学”表示学习,“谈”意为谈论,“禅”为禅宗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整句的意思是不要炫耀自己学习谈论禅宗。 2. 但只澄心绝万缘 - 关键词:“但”表示只是,“澄”意为澄清
注释:见了还如未见时,不能含蓄返成迷。藏身韬晦无踪迹,才是金毛狮子儿。 赏析:这首诗以佛教的“三身”理论为引子,阐述了禅宗中的“见性”和“悟道”的哲理。首先,诗中提到的"三身"是佛家所说的"报身"、"应身"、"法身"。在这里,诗人以佛家的"三身"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禅宗修行者在面对佛法时的不同状态。 诗人以“见了还如未见时”来说明禅宗修行者面对佛法时的心态,他们虽然已经理解佛法的真谛
【注释】 着有着无:指佛教中的空、有之二宗。 执中方可合神功:指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执中即执中道,指禅宗的“无相”,即“不立一切名相”。 【赏析】 此诗是一首偈语体的作品,旨在阐述佛教中的空、有之二宗。 首句“着有着无总难通”,指出了禅宗中的空、有之二宗难以通达。禅宗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空即是无,有即是有,所以无法区分。 第二句“两下俱捐又落空”
【注释】 释:指佛教。三教:儒、释、道。总:综合。赠:赠诗。程洁庵:即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明代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湛甘泉”学派创始人,明代心学集大成者。 【赏析】 此诗乃作者为友人程洁庵而作的《释教十三首》之二,全诗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三种学说为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三者融合统一的主张。全诗用典贴切,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在学术上的博爱精神。 首联
【注释】 参禅求法性全迷,离法求玄事转违。 会得法从心上出,法空心寂见牟尼。 译文 禅宗修习追求法性全迷惑,离开佛教寻求玄妙的事反而违背。 懂得佛道就在心上产生,佛道空寂就见到佛陀牟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赞三教合一的诗。诗中指出,禅宗修习追求法性全迷惑,离开佛教寻求玄妙的事反而违背,说明佛法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东西,只有当人们内心达到一种状态时才能体会到。接着,诗人说,懂得佛道就在心上产生
诗句注释 1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这句诗表达了对佛教教义中“佛我两身”或“法身我身”概念的理解。在佛教中,“佛我两身”意味着众生(我)与佛(他)是同一体,通过修行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2. 虚心静定通玄牝: “虚心”指的是保持谦虚的心态,“静定”则是指内心宁静。这里强调了通过修炼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的状态。 3. 彻骨清贫入道基: “彻骨清贫”形容非常贫穷
注释: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真性元来本自圆,如如不动照中天。 光明莹彻无遮障,照破鸿蒙未判前。 译文: 真性原本就是圆满无缺的,如同天空中的明月,永远明亮不灭。 它像明亮的月光,通透无阻,照耀在混沌未分的宇宙之中,照亮了万物的起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儒、释、道三教总赞程洁庵的作品。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真性的赞美。 第一句“真性元来本自圆”,诗人用“元来”表示原本的意思
注释: 1. 颐神养志慕清虚,终日逍遥任卷舒。 2. 最是定中真乐处,禅天独露莹如如。 3.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4. 释教十三首 5. 二身一体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的“三身”概念作为创作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佛、法、僧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 首句“颐神养志慕清虚,终日逍遥任卷舒。”描绘了诗人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清净
【注释】 朝阳:比喻佛,指佛教。补衲(nà nè):缝补衣裳。假妆:指佛、儒、道三教的教义,是世人所理解的。“释”指佛家;“儒”指儒家思想;“道”指道家思想,即道教。三教总归一体,故称“总赠”。程洁庵:即程朱理学创始人朱熹。 【赏析】 这首诗写佛教禅宗的“不立文字”的思想。 第一句“朝阳”,喻佛教。第二句“补衲(nà nè)”,喻佛法。“假妆么”指佛家教义,世人皆以之为真理
【诗句释义】 1. 释教:佛教。 2. 十三首:指《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中的十三首诗,即第1-12首。 3. 二身一体:佛家语,意谓佛、众生、涅槃是三身,三身合为一体。 4. 天外银蟾:天上的明月。 5. 半:一半,即“上弦月”的上半边。 6. 末后段:即“下弦月”的下半边。 7. 痴人:愚昧的人。 8. 瞎汉:失明的人。 9. 黑云:乌云。 10. 双眼:喻指眼睛。 【译文】
注释与赏析: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 -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 分明一座无缝塔,强被傍人硬撞开。 - 这句诗表达了一个比喻,将三教(儒学、佛教、道教)比作一座完美的塔。这座塔是无缝的,完美无瑕,难以被外力破坏。然而,即使是最微小的力量(“强被傍人”),也足以将其撞开(“硬撞开”)。这暗示了尽管三教看似完美,但它们仍然可能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或打破。 - 八面四方都是眼,中间现出活如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