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偶成

十载清班客帝都,湿烟破灶笑疏迂。
一寒范叔惟袍缊,四壁相如少酒垆。
雪满虚檐双柏秀,冰坚远海万林枯。
春风已到屠苏畔,明日尧尊遍九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夕偶成》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在农历癸巳年(1763年)除夕之夜有感而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作品共包括两首。每首诗都描绘了诗人在除夕夜所经历的情景,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未来的忧虑。下面将对这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
  • 黄景仁: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孝斋,号霁月主人,浙江慈溪人,清代诗人、文学家,与厉鹗、厉声同为浙西词派代表人物。黄景仁的诗风独特,擅长写景抒情,其代表作有《题临安邸》、《别老母》等。
  • 时代背景:该诗作于清乾隆三十八年,正值乾隆中期,当时社会贫富对立严重,流民遍野,人才遗弃,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1. 诗歌主题与内容
  • 抒发愁绪:诗中通过对除夕之夜的场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未来的忧虑。例如,“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一句,展现了除夕夜晚万家灯火,欢声笑语的景象,而诗人却因为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怀才不遇感到惆怅和忧虑。
  • 家庭对话:在第二首作品中,诗人通过与子女的对话,展现了自己在家中的落寞形象。这种侧面描写手法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刻,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家人的爱。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黄景仁擅长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除夕星空的描绘,将自己的忧愁和对未来的忧虑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 朴素语言:黄景仁在诗中运用了朴素自然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而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这种语言风格也使得诗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除夕偶成》不仅是黄景仁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清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它展示了黄景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后世影响: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读者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了黄景仁深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怀。
  1. 现代意义
  • 历史反思:通过对黄景仁《除夕偶成》的学习,可以让人们思考当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人才流失等,从而引发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人文关怀:这首诗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即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共同努力改善现状。

《除夕偶成》不仅是黄景仁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慨,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黄景仁的文学才华,还能从中汲取到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