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武川摩诃院圆明老人五首

临行不暇别圆明,禅客机关百变生。
明月清风都不会,落花流水两无情。
只知常谒摩诃院,谁道曾离归化城。
宾主相忘非聚散,笑谈松竹自清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武川摩诃院圆明老人五首”是耶律楚材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武川摩诃院圆明老人的形象和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敬仰和对其生活哲学的深刻理解。诗中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一幅深邃的文化图景。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宰相,也是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 政治地位:耶律楚材在元朝建立之初就担任要职,曾参与制定国策,对蒙古帝国的统一及国家治理有着重要影响。他的一生经历了从金国到元朝的转变,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变迁深刻影响了他对世界的看法和人生观的形成。
  1. 诗歌内容解析
  • 艺术手法:耶律楚材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如“略叙寒温闲礼数,过承褒赏假人情”这句,通过描写与圆明老人的交往,表达了诗人对于虚名的淡泊和对真知的追求。
  • 主题思想:诗中的“且喜武川归海若,狂流万派尽消声”等句子,反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自然界规律深刻的观察与领悟,体现了作者追求心灵自由与和谐的生活哲学。

《寄武川摩诃院圆明老人五首》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部反映耶律楚材个人生活哲学和精神世界的杰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创作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