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澄江彻底冰,梅花江路破瑶英。
寒斋冷坐人无寐,雪映书窗一夜明。
洞山五位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山五位颂》是由元代杰出的政治家、宰相耶律楚材创作的一首赞美诗,用以表达对洞山的敬仰和对修行者的祝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是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重要环节。首先,《洞山五位颂》的创作背景与耶律楚材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耶律楚材,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是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听闻他的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金朝失去信心,决心转而支持成吉思汗建立元朝。这种历史背景为《洞山五位颂》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从艺术角度看,这首诗采用了对洞山所创倡偏正五位之逐位的颂,即通过对洞山的不同侧面的颂扬来全面展现其形象。在诗歌中,“区区游子困风尘”描绘了诗人自己作为漂泊者的处境,而“就路还家触处真”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芳草满川桃李乱”等句子,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出对美好家园的向往。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洞山五位颂》不仅体现了耶律楚材对佛教的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文化背景。在元代,佛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高僧大德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