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笔工杨均显

翁在相溪溪上居,偶因缚笔致名誉。
已烦猎者擒秋兔,更助文人校鲁鱼。
毛援犹能利天下,心殚宁肯不中书。
玉堂新样须重赠,拟效相如赋子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笔工杨均显》是元代诗人凌云翰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位隐居在相溪边的翁,因制笔技艺精湛而获得声誉的故事,还表达了对这位笔工深厚敬意与赞赏之情。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笔工在文化传承和学术校正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诗中的翁因其精湛的制笔技艺而声名鹊起,这一描述突出了技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通过“已烦猎者擒秋兔”一句,诗人巧妙地将笔工的工作比作捕捉秋天兔子的场景,既形象又富有象征意义。这不仅体现了笔工工作的复杂性和精细性,也暗示了他们工作的成果能够为人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和便利。

诗中提到“更助文人校鲁鱼”,这反映了笔工在校正文字、提升学术水平方面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制笔人,更是学者的助手,帮助纠正文字错误,确保学术研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种角色的转变,展示了笔工在知识传播和文化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诗中的“毛援犹能利天下”,则进一步强调了笔工技术对于社会的贡献。他们的工艺不仅仅限于书写工具的生产,更是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如书法艺术、文学创作等。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能够影响和启迪后人。

“玉堂新样须重赠,拟效相如赋子虚”一句,则是对笔工杨均显技艺和贡献的高度评价。这里的“玉堂新样”可能指的是新的制笔技术或创新的制笔理念,而“拟效相如赋子虚”则表明杨均显的技艺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甚至可以与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司马相如相提并论。

《赠笔工杨均显》不仅是一篇赞美笔工技艺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作者对艺术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笔工这一职业的崇高敬意。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传统工艺与现代社会关系的独特视角。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艺术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