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嘲昆季析居

树上凌霄,堂前紫荆,秋来尚芳。柰牝鸡晨语,鹡鸰憔悴,妖狐昼啸,鸿雁分张。仁智匪周,喜忧非舜,一旦天伦忍遂忘。如何好,望松楸感泣,桑梓悲伤。
古今祸起专房。总一国、犹然况一乡。家有妇人,岂无长舌,世无男子,谁有刚肠。树大枝分,瓜熟蒂落,此语应非是义方。聊书此,要惩鉴诫,不在文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嘲昆季析居》是元代诗人凌云翰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树上的凌霄和堂前的紫荆,表达了对家中女性角色和家庭关系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比雌鸡、鹡鸰、妖狐和鸿雁的不同状态,揭示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和责任分担的必要性,以及家庭和谐与团结的重要性。以下是具体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简介:凌云翰,字彦狮,元朝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约生于公元1330年至1390年之间。至正十九年(1359年)他中举,但未仕。明初,他被荐为成都府学教授,后因渎职无能而遭贬谪。
  • 创作时间:《沁园春·嘲昆季析居》创作于元朝时期。
  1. 诗歌原文
  • 全文:树上凌霄,堂前紫荆,秋来尚芳。柰牝鸡晨语,鹡鸰憔悴,妖狐昼啸,鸿雁分张。仁智匪周,喜忧非舜,一旦天伦忍遂忘。如何好,望松楸感泣,桑梓悲伤。
  • 译文:树梢上,凌霄花盛开,门前的紫荆也依旧芬芳。然而雌鸡清晨啼叫,鹡鸰鸟儿憔悴不堪,妖狐白天嘶吼,鸿雁四散飞去。仁义智慧并不周全,喜怒哀乐也不似舜帝那般平和;家族的和谐一旦消失,便让人痛心疾首。
  1. 诗歌赏析
  • 意象分析:诗中的“树上凌霄,堂前紫荆”象征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紫荆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忠诚与坚韧的象征,而凌霄则可能代表着向上或追求高远的理想。这些植物的生命力和美丽成为家庭和睦的隐喻。
  • 情感表达:“奈牝鸡晨语,鹡鸰憔悴”,这里通过对比雌鸡和鸣叫的小鸟来传达家庭内部可能存在的矛盾和不和谐。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个体的情感状态,还反映了整个家庭氛围的紧张。
  • 哲理思考:诗的最后一部分表达了对家族责任和成员间关系的深刻反思。《沁园春·嘲昆季析居》通过对自然界和家庭现象的观察,提出了关于家庭和社会中角色分配和责任承担的重要观点。
  1. 诗歌评价
  • 社会意义:此诗通过描述自然景象与家庭生活中的细节,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结构和家庭伦理的思考。在古代中国,诗歌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批评。
  • 艺术风格:凌云翰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能够将读者的情感带入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思想的传达。
  1. 文化背景
  • 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交融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凌云翰作为元代的代表诗人之一,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变迁。
  • 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和谐、孝顺等价值观。这首诗通过对家庭内部的观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角色和责任的重视。
  1. 现代应用
  • 教育价值:在今天,这首《沁园春·嘲昆季析居》依然具有教育和启示的意义。它提醒人们重视家庭关系和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法。
  • 社会意义:这首诗可以作为研究元代社会结构、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珍贵资料。对于今天的社会,了解和学习古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遗产。

在欣赏《沁园春·嘲昆季析居》的同时,读者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元代的其他文学作品,以获取更全面的历史和文化视角。同时,也可以从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的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的美德。

《沁园春·嘲昆季析居》不仅展现了凌云翰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及文化特色。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词,也是研究元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