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 寿侄云逵时七月十四日也

问初秋明月,更一夕、十分圆。喜鸿雁行中,居然生子,眉目娟娟。只今年逾弱冠,遇生朝刚要赋诗篇。莫学汝家痴叔,蹉跎已傍中年。
博山风袅水沉烟。绛蜡照华筵。有檀板歌词,金樽劝酒,银甲弹弦。阶庭旧时玉树,正朱颜绿鬓似神仙。丹桂不妨似窦,紫荆还见如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木兰花慢·寿侄云逵时七月十四日也》是元代诗人凌云翰创作的一首词。凌云翰,字彦狮,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约1330-1390年在世。这首词作于明初,表达了作者对侄子的祝福及对其未来成就的期望。以下是对该词的介绍:

  1. 创作背景:凌云翰因渎职而遭贬谪南荒,后被荐为成都府学教授,但贡举乏人,最终以不仕告终。这首《木兰花慢》的创作背景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政治环境。
  2. 词意内容:词中“问初秋明月,更一夕、十分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接着,“喜鸿雁行中,居然生子”则寓意着家族中有望迎来新的生命。“莫学汝家痴叔,蹉跎已傍中年”则是作者希望侄子能够珍惜时间,早日成就大业。最后,“博山风袅水沉烟”和“绛蜡照华筵”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喜庆而庄重的气氛。
  3. 艺术手法:该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例如,通过描述初秋明月与鸿雁之子的描写,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生活状态相联系;又如,通过使用“丹桂不妨似窦”,隐喻了家族成员的长寿和吉祥。同时,词中还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使整首词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木兰花慢·寿侄云逵时七月十四日也》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同时也是对家族未来的祝福和期望。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侄子的期待,凌云翰成功地将个人情感融入了社会背景和生活哲理之中,使得这首长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