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赠兼善都水二首

尚书北柱最清高,持节东南护水曹。
千载河渠数刘向,一时词赋重王褒。
玉垣天近含鸡舌,阿阁朝回拾凤毛。
更忆龙池旧时柳,年年雨露浥宫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投赠兼善都水二首》是元代诗人郯韶所作。此诗描绘了尚书北柱清高,持节东南护水曹的壮丽场景,同时表达了对千载河渠数刘向,一时词赋重王褒的历史传承的怀念之情。

从诗歌的第一联“尚书北柱最清高,持节东南护水曹”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身居高官、负责重要职务的人物形象。这里的“尚书北柱”指的是掌管国家大权的重要职位,而“持节东南护水曹”则暗示了其职责范围涵盖了东南地区的水利管理。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政治地位和责任感,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水利工程的重视。

第二联“千载河渠数刘向,一时词赋重王褒”则是对历史人物刘向和王褒的赞美。刘向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治水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水利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王褒则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才华和影响力同样值得称道。这两人的事迹在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他们的治水和诗词创作,无疑也为这首诗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

第三联“玉垣天近含鸡舌,阿阁朝回拾凤毛”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官场风貌。这句中的“玉垣”可能指的是宫廷或官府,而“含鸡舌”则形容其言语如鸡舌般锋利、有力;“阿阁”则可能是指高耸入云的建筑,象征着权力的象征。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威严、庄重的氛围,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风气和社会状况。

整首诗通过对官员责任、历史人物和官场风貌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和纪念,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展望。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历史的尊重,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深深期望。

《投赠兼善都水二首》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政治寓意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元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