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武冈

家居犹旅食,儿子复南征。
娄县千江隔,都梁百日行。
雁书天外远,马角梦中生。
食禄非吾愿,何时复旧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武冈》是一首五言律诗,由元代诗人陈秀民创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作者介绍:《至武冈》的作者是元代的诗人陈秀民,字庶子。他是温州人或嘉兴人。陈秀民博学多才,精于书写。他曾担任武冈城的巡检官,后来还担任过常熟州的知州,并历任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及翰林学士等官职。他的作品体现了其对文学和政务的深厚兴趣。

  2. 内容解析:在《至武冈》这首诗中,陈秀民表达了一种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食禄非吾愿”透露出他对俸禄的追求并非出于内心的愿望,而是出于现实的无奈。“何时复旧耕”更是直接表达了他对于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3.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虽然不详,但它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治理方式和社会结构与前朝有所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往往需要在政治与文学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满足朝廷的要求,又要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

  4. 文化价值: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至武冈》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元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生活。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都深受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5. 后世影响:顾璘的《至武冈望云山可爱因忆金陵东郊武冈山甚动乡思》也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其中“楚国春花伤客情,台居频梦秣陵城”等句描绘了江南地区的春光和游子的思乡之情,与《至武冈》有着相似的主题,显示了元代诗歌对后人的深远影响。《至武冈》和《至武冈望云山可爱因忆金陵东郊武冈山甚动乡思》这两首诗共同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心态。

《至武冈》不仅是元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也是研究元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