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高嵯峨,小山低㟝嵝。清江锦树带秋烟,烟际人家在林薮。
荆河迤南三岘山,此图定绘襄阳否。诗人翰墨丹青手,落笔天机随所有。
岘首真在襄阳西,遥观汉水含风漪。上有龟龙一片石,云是羊公堕泪碑。
试披禹迹考地志,画师宁免诗人疑。且看满眼江山好,休作燕人过晋悲。
岘山秋晚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岘山秋晚图》是元代诗人陈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下面从多个方面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 作者简介
- 诗人简介:陈庚,字子京,金平阳提举,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上。
- 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元代,一个文化多元并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此时的社会环境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 诗歌原文
- 诗句:《岘山秋晚图》中的“当年叔子爱兹山,陵谷回头几变迁。纵使丰碑今尚在,游人谁复一潸然。”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往辉煌的怀念。
- 主题思想
- 历史沧桑:通过对岘山秋晚景象的描绘,隐喻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更迭。
- 文化传承:虽然江山易主,但文化与传统依然存在,这是诗人对于文化遗产的一种尊重与传承。
-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清江锦树”、“烟际人家”等意象,营造出一幅秋天山水的宁静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悠远的古代时光之中。
- 对比手法:将古时的繁华与现今的落寞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 历史意义
- 文化记忆:《岘山秋晚图》不仅是对襄阳地区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记录与传颂。
- 历史见证:通过诗歌这一形式,诗人得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传达给后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岘山秋晚图》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艺术魅力:其精炼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研究元代诗歌不可或缺的作品。
- 后世评价
- 学者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认为它不仅艺术价值高,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 读者反响:自问世以来,《岘山秋晚图》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成为探讨元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本。
《岘山秋晚图》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而成为元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更因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被世人传诵。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元代社会的风貌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