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侄让从军武安

送尔徐州去,秋风几日程。
水通彭子国,山拥楚王城。
虎帐氍毹暖,犀船五两轻。
从军古云乐,今我不胜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侄让从军武安》是元代诗人陈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军事出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侄子的不舍之情和对其未来从军的担忧与鼓励。以下将详细解析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号夷白斋主人,元代临海人,黄□弟子。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曾入京师,授经筵检讨,为人草谏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几乎获罪,引避归乡。明洪武初征聘为学士修《元史》,赐金而还。
  1. 诗歌原文
送尔徐州去,秋风几日程。  
水通彭子国,山拥楚王城。  
虎帐氍毹煖,犀船五两轻。  
从军古云乐,今我不胜情。  

这首诗简洁地勾勒出了一幅军事出征的场景。首句“送尔徐州去”交代了送行的地点和时间,次句“秋风几日程”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感和对离别的依依不舍。接着,诗人描述了沿途的景象,“水通彭子国,山拥楚王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增添了诗中的情感色彩。

  1. 诗意赏析
  • 情感表达:全诗洋溢着深厚的亲情和对侄子的不舍。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侄子远行的担忧,更透露出对他的祝福和期望。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景物渲染氛围,如“虎帐氍毹煖,犀船五两轻”不仅形容了军营中的环境,也暗喻了侄子在军中的生活状态。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充分体现了陈基作为元代诗人的艺术成就。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此诗作于元代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诗人通过描写侄子的军事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局势及人民的苦难。
  • 文学价值:作为陈基的代表作之一,《送侄让从军武安》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研究元代诗歌的重要文本。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诗中通过“秋风”、“水通彭子国”、“山拥楚王城”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战争氛围的场景,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用词讲究:诗人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象征等,使得诗歌不仅在形式上严谨,而且在内容上也富有深意,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美学特色。
  1. 历史影响
  • 《送侄让从军武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元末的社会状况,也展示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送侄让从军武安》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是元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