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洞庭王子正

洞庭山似簇,银阙翠芙蓉。
安得沧浪子,同寻缥缈峰。
鱼龙随水落,橘柚待霜浓。
未必桃源似,云帆蹑去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洞庭王子正》是元代诗人张雨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书画家,茅山派道士,号句曲外史。其诗多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曾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
  1. 诗歌原文
    洞庭山似簇,银阙翠芙蓉。安得沧浪子,同寻缥缈峰。
    鱼龙随水落,橘柚待霜浓。未必桃源似,云帆蹑去踪。

  2. 诗意解析

  • 描绘自然:《寄洞庭王子正》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自然风光,“洞庭山似簇”形容山峰连绵如簇,而“银阙翠芙蓉”则用比喻的手法形容天空中的云彩与湖水相映成趣。
  • 寻找知己:“安得沧浪子,同寻缥缈峰”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志同道合者的渴望,希望能找到一个像李白那样的“沧浪子”一同探索未知的山峰。
  • 季节变化的感受:“鱼龙随水落,橘柚待霜浓”描绘了随着季节变换,湖中水族和岸边柑橘树的变化,以及它们在寒冷季节中所展现出的不同风貌。
  • 对理想的追求:“未必桃源似,云帆蹑去踪”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中的乌托邦式生活的憧憬,即在遥远的桃花源中自由自在地航行。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作为诗歌意象,如“银阙”暗示着天宫,“橘柚”则可能象征着秋天的丰收与果实的成熟。
  • 语言的简洁: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义。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这首诗体现了元代的社会环境与文人的生活状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
  • 体现个人心境:通过诗作可以窥见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精神世界,尤其是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张雨的《寄洞庭王子正》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蕴含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理想。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分析,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