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揭学士听松轩

何年种松子,此地听松声。
涛响风还作,山空夜自明。
一瓢嫌物累,九奏感时清。
得似苍髯叟,长依白玉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揭学士听松轩》是元代诗人张雨所作,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共同欣赏松涛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张雨:元代杭州钱塘人,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又号贞居子。他好学工书画,善诗词,二十岁遍游诸名山,弃家为道士,曾从王真人入京欲官之而不就。
  1. 诗歌原文
  • 何年种松子,此地听松声。
  • 涛响风还作,山空夜自明。
  • 一瓢嫌物累,九奏感时清。
  • 得似苍髯叟,长依白玉生。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诗人通过“听松声”这一动作展现了松林中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同时“听松声”也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 哲理思考:诗句“得似苍髯叟,长依白玉生”透露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态度的人生哲学。
  • 艺术手法: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涛响风还作”,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
  • 情感表达:通过对松树、清风、明月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心旷神怡的情感体验。
  1. 写作背景
  • 师承关系:张雨师事茅山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后师事玄教高道王寿衍,其诗作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 社会交往:在杭州开元宫期间,他与当时的文士如杨维桢、张小山、马昂夫、仇山村、班彦功等都有唱和往来。

《奉和揭学士听松轩》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和个人心境的诗歌,也是一幅展示元代文人隐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艺术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