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爽轩次韵韩致用

大名谁及河东老,为爱幽轩肯赋诗。
沆瀣一杯凌倒景,阑干几曲带清漪。
徒闻东海投竿去,不似西山拄笏宜。
两岸菰蒲鱼鸟乐,系船犹带绿杨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爽轩次韵韩致用》是元代诗人张雨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雨,字伯雨或天羽,号贞居子,生于1277年,卒于1350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 他的生平包括出家为道士、居住茅山并自号句曲外史等经历,这些背景丰富了他的诗歌内涵。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大名谁及河东老,为爱幽轩肯赋诗。
    沆瀣一杯凌倒景,阑干几曲带清漪。
    徒闻东海投竿去,不似西山拄笏宜。
    两岸菰蒲鱼鸟乐,系船犹带绿杨丝。
  • 译文
    没有人比得上河东的老者才情出众,只因喜爱这幽静的轩窗便赋诗。
    一壶沆瀣酒能凌空倒影,栏杆数曲勾勒着清澈的波纹。
    只听说东海的钓叟扬帆远航,不像我这样的老者持笏而立。
    两岸的菰蒲鱼虫鸟虫都在快乐地生活,系舟之处还留有绿杨细丝。
  1. 写作背景
  • 《西爽轩次韵韩致用》创作之时正值其出家为道士后的生活状态。张雨在茅山(今浙江杭州)隐居期间,与友人韩致用有诗文往来,故以之作答。
  • 此诗反映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1. 艺术手法与风格
  • 修辞手法: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沆瀣一杯凌倒景”形容美酒之醇,“阑干几曲带清漪”描绘栏杆曲折,勾勒出优美的画面;同时“不似西山拄笏宜”通过对比东海钓叟和自己持笏的姿态,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 意象选择:诗中多次提到自然景观,如“菰蒲”、“鱼鸟”,体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和向往。此外,“绿杨丝”更是增添了一份柔和与生机。
  • 情感表达:整首诗歌洋溢着一种淡泊宁静、超脱世俗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西爽轩次韵韩致用》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张雨隐逸生活哲学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元代诗歌的独特风味,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