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乌伤墓

丹青像设始何年,翁仲遗墟自古传。
时有北人来下马,不知秦树几啼鹃。
牧童解指看碑路,野衲分耕祭墓田。
回首长安西日外,茂陵松柏正苍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乌伤墓》是元代诗人黄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深入介绍: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作者黄溍:黄溍,号晋卿,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出生地位于婺州义乌,从小就表现出不凡的才华,在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 创作时期:黄溍的创作活动主要发生在元代,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剧烈,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黄溍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原文:丹青像设始何年,翁仲遗墟自古传。时有北人来下马,不知秦树几啼鹃。牧童解指看碑路,野衲分耕祭墓田。回首长安西日外,茂陵松柏正苍烟。
  • 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首联“丹青像设始何年,翁仲遗墟自古传”,表达了对古代艺术形式的怀念;颔联“时有北人来下马,不知秦树几啼鹃”,则通过北方游人的视角,反映出对故乡变迁的感慨;颈联“牧童解指看碑路,野衲分耕祭墓田”,则展示了民间对于先人的敬仰和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尾联“回首长安西日外,茂陵松柏正苍烟”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通过对古都长安的回忆,表达了对故国和先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黄溍诗歌创作的佳作之一。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黄溍在《过乌伤墓》中巧妙地将历史、现实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诗歌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思考。
  • 意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黄溍成功地创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 语言精炼:黄溍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个字词的选择都经过深思熟虑,既符合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又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诗歌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 文化传承:作为元代的重要诗人之一,黄溍的《过乌伤墓》不仅是他个人创作成就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 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黄溍的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
  • 学术研究:黄溍的生平和作品在学术界也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许多研究者对他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发展。

黄溍的《过乌伤墓》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递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