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天津桥

五云零落渺天涯,陈迹苍茫日自斜。
画角已吹边塞曲,红蓝新长内园花。
可怜遗老埋黄壤,曾倚春风望翠华。
好在北山猿与鹤,依然同住旧烟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陵天津桥》是元代诗人黄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桥梁的景象和历史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五云零落渺天涯,陈迹苍茫日自斜。
    画角已吹边塞曲,红蓝新长内园花。
    可怜遗老埋黄壤,曾倚春风望翠华。
    好在北山猿与鹤,依然同住旧烟霞。
  2. 作品背景
  • 黄溍字晋卿,出生于义乌县(今属浙江)。他自幼聪颖异常,文才出众,在西游钱塘时,他接触到了许多遗老巨工和学者,并听闻了近世文献的详情。
  • 黄溍在延祐开科登进士后,授宁海丞。至顺初年,他因马祖常的推荐,进入应奉翰林文字,后转国子博士,提举浙江等处儒学。他曾极力请求侍亲归乡,不久因秘书少监之职而致仕。至正七年,他被起用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十年夏,得请还南。但七岁后,他突然病逝,享年八十余岁。
  1. 主题解析
  • 《金陵天津桥》主要表现了诗人对古桥及历史的怀念之情。诗中的“五云”可能象征着古代建筑的辉煌与美丽。“陈迹苍茫日自斜”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 诗中提到的边塞曲和内园花,以及“可怜遗老埋黄壤”,都透露出一种哀婉和感伤的情绪。
  • “好在北山猿与鹤”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与平静生活的向往。“依然同住旧烟霞”则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1. 文化意义
  • 《金陵天津桥》不仅是一首诗篇,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金陵天津桥》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展示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决心。
  • 通过对《金陵天津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金陵天津桥》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连接了过去和现在,传统与创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还能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