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韶父先生游京口

不到南徐三十春,好将梦寐吊遗民。
也知往事如流水,祇想重来是后身。
棹响官河风色暮,云离野服鬓毛新。
旧游偶失扶桑路,烦向沧江一问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韶父先生游京口》是元代著名诗人黄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物的深情厚意。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深入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黄溍,字晋卿,婺州义乌人,是一位杰出的元代诗人。他自幼才气过人,学识渊博,尤其擅长写作。在弱冠之年,黄溍西游钱塘,亲见遗老钜工,广泛听闻了近世文献之详。这种广泛的接触与学习,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诗歌原文

  • 不到南徐三十春: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南徐州(今江苏徐州)美好春光的向往之情。这里的“南徐”不仅指地名,也象征着一种理想或美好的生活状态。
  • 好将梦寐吊遗民:诗人通过“梦寐”,表达了对自己未能亲自体验南徐州美好春光的遗憾,同时也寄托了对那些失去的美好记忆的怀念之情。
  • 也知往事如流水:“往事如流水”是一种常用的比喻,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暗示着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无常。
  • 祇想重来是后身: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渴望。诗人希望有机会再次经历这些美好的时刻,即使只是以另一个身份(后身)去体验。
  • 棹响官河风色暮:描绘了诗人站在官河水边,听着船只划桨的声音,看着夕阳西下的景象。这里的“官河”指的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而“风色暮”则传达了时间临近傍晚的感觉。
  • 云离野服鬓毛新:这句话描绘了诗人看到自己故乡的云朵飘散,自己的头发变白的情景。这里的“野服”可能是指平民服饰,而“鬓毛新”则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衰老。
  • 旧游偶失扶桑路: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知未来的迷茫。他似乎迷失在了历史的原路上,不知道自己应该走向何方。
  • 烦向沧江一问津:在最后一句中,诗人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有人能指引他前往沧江的方向。这里的“沧江”可能是指长江的一种说法,而“一问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寻找方向和解决困境的迫切需求。
  1. 诗歌赏析
  • 情感深沉: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历史的深深感慨。
  • 意象丰富:诗歌中融入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梦寐”、“旧游”等,这些意象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 语言优美:诗歌用词考究,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 主题明确: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个人的经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

《送韶父先生游京口》不仅是一首表现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