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其四

喧喧林雀散,哀哀鸿雁离。
愁云翳薄日,惨惨添伤悲。
行行行复止,边塞相绥绥。
壮夫心郁结,深闺泪暗垂。
茫茫辰沅道,漠漠云南崥。
夜月照营垒,千里同相思。
愿言嘉靖时,暮秋以为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遇十二首其四》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借孤鸿自海上而来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感慨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忧虑。 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及注释:《感遇十二首其四》的原文如下: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描述孤鸿由海而来,象征着高洁和不屈的精神。
  • 池塘河潢不敢眷顾:比喻那些庸俗之人无法接近自己,体现了诗人的超然态度。
  • 矫矫珍木巅:描绘了树木的高耸和珍贵,暗示了人的高尚品质。
  • 得无金丸惧:用金丸作为比喻,表示即使拥有富贵也感到害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担忧。
  • 美服患人指:穿着华丽却引来他人的非议和嫉妒,表现了社会对于美的追求往往伴随着压力和误解。
  • 高明逼神恶:形容外在的诱惑和逼迫使人变得邪恶,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 今我游冥冥:诗人身处暗无天日的境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自己的孤立无援。
  • 弋者何所慕:表达出诗人对于名利的追求已经失去了方向,转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1. 诗歌主题与思想深度:《感遇十二首》是一组反映诗人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象思考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官场腐败、社会不公以及个人遭遇的深刻反省和批评。张九龄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展现了他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

  2. 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张九龄的语言风格以简练含蓄著称,这在《感遇十二首其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对孤独鸿雁、翠鸟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使诗的情感层次丰富而深邃。同时,诗中运用了一些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得诗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3. 历史文化背景:张九龄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九龄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和批判。通过《感遇十二首》这样的作品,张九龄展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4. 影响与评价: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评论家都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唐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感遇十二首其四》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部充满哲思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对孤鸿、翠鸟等自然界元素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理想。同时,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