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肃祠

少保绝世人,功名寄辽廓。
方其用兵时,战守何精确。
意气吞龙荒,事业高云阁。
坐见大驾回,左贤死绝幕。
一朝天命移,穰苴谋始作。
西市诵白云,风雷遂寂莫。
异议岂不知,历数公所学。
伤哉感殊遇,因此犯锋锷。
至今二百年,精灵在丘壑。
我来西湖滨,檐霤更萧索。
荒草鸣蟪蛄,青天横鹙鹗。
松柏暗丘陇,枯桑喧鸟雀。
洒泪空夕阳,英风竟安托。
自公替凌后,几人称荦卓。
所以徒步客,恸哭霸王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于忠肃祠》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朝中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及画家,其文学成就尤以其散文著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于忠肃祠》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集中反映了杨慎对历史、文化、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于忠肃祠’的内容特点和背景:

  1. 内容特点:《于忠肃祠》中,作者通过对祠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的描述,展现了其对于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杨慎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祠堂内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传达出一种庄重而深沉的文化气息。

  2. 背景介绍: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于谦祠在明万历年间建立。清初被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民国时期用作民居。杨慎在其作品中对这一历史遗迹进行详细描绘,不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致敬。

  3. 艺术表达:在《于忠肃祠》中,杨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诗性和哲理性。如在描写祠堂时,他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建筑描述,更通过祠堂这一象征,反映出作者对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深刻思考。这种艺术表现使得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杨慎的《于忠肃祠》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游记散文,它更是一本蕴含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杨慎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