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役行

羊角脂,燕尾丝,上官掌粮如掌珠。三版字,半行朱。
十九天狗日,主簿捋髭须。堂上吏,屋下呼。呼开门,避大姑。
王米十八笠,笠笠连罗襦。老妇三日不下厨,羹汤手办绩麻菇。
缝衣不得身上着,身脱县门心即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苦役行》:历史的回声与时代的哀歌

王邦畿的《苦役行》是一首明末清初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古代劳役制度的残酷和社会不公,更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所遭受的苦难。

诗中,王邦畿用“昔时”和“今时”的时间对比,描绘了古代与现代两种截然不同的劳动状态。昔日的劳役虽然艰苦,但人们还能听到关于过去的一些故事;而如今的劳役之苦,则无法通过任何语言来充分表达。这种表达上的无力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在面对残酷的制度时的无助和绝望。

《苦役行》中的诗句:“陈之不能罄苦辛,陈之有耳不汝闻”,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劳役制度的批评。他认为,尽管统治者可以随意征召劳役,却无法让百姓真正感受到这些苦楚。这种批判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悯,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弊病的揭示。

王邦畿的《苦役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其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同样引人深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的出现,无疑为后人提供了一种视角,去审视那个年代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伤痕,同时也提醒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那些曾经历苦难的声音,应当被倾听和尊重。

《苦役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不仅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王邦畿通过这首诗传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哀愁,更是对那个时代所有受苦者的同情和哀悼。这种情感的力量,穿越时空,至今仍能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