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答陈沧州

白发沧洲似者稀,瑶华应愧寄林扉。
每怜独客如萍梗,更有何人惜布衣。
梧叶满庭残暑退,青山对酒小凉归。
莫愁璧水音尘远,早晚关河候雁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答陈沧州》是明代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恭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展示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王恭,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长乐(今属福建)人。他的一生颇为传奇,年轻时游历江湖,中年之后隐居于七岩山。王恭的才华得到了当时文人的高度评价,被林鸿等人称为“闽中十子”之一。
  • 职业经历:永乐四年(1406年),王恭以儒士的身份被推荐为翰林待诏,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在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后,他被授以翰林院典籍之职,不久便辞官归隐于七岩山。
  • 文学成就:王恭善写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文士有过唱和往来,其作品在当时享有盛誉。除了诗歌之外,他还著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等文学作品。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奉答陈沧州》这首诗的原文如下:“白发沧洲似者稀,瑶华应愧寄林扉。每怜独客如萍梗,更有何人惜布衣。梧叶满庭残暑退,青山对酒小凉归。莫愁璧水音尘远,早晚关河候雁飞。”
  • 诗意解读: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怀念和对友人境遇的同情。通过“白发沧洲似者稀”等句子,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敬重之情。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观描绘以及季节变换的描写,都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1. 艺术风格
  • 意境营造:王恭擅长运用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其诗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在《奉答陈沧州》中,诗人利用“白发”、“瑶华”、“梧叶”、“青山”等意象构建了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
  • 情感细腻:诗中的情感细腻且真挚,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表露无遗。这种细腻的情感处理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明代诗人王恭的代表作之一,《奉答陈沧州》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王恭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资料之一。
  • 文化价值:这首作品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对于了解当时的文人心态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文化价值。

《奉答陈沧州》不仅是王恭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够感受到王恭深邃的思想感情,也能进一步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