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伤不哭愧前贤,虚读南华十八篇。
曾有达人难达处,风刀将断喘丝悬。
悲遣十三章
介绍
《悲遣十三章》是明代诗人王彦泓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王彦泓的诗歌创作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时代风貌。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深入了解,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与思想状态,还能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全面的认识与评价。
相关推荐
注释: 1. 神伤不哭愧前贤:指自己因悲痛而哭泣,觉得惭愧。因为古人圣贤都以不哭为美德。 2. 虚读南华十八篇:指自己只读了《庄子》中的“南华”十八篇,没有读完整。 3. 曾有达人难达处:指曾经听说过有高超的智者,但难以找到他们。 4. 风刀将断喘丝悬:形容环境恶劣,如风刀割裂,使喘息的声音如同悬挂在空中一般。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崇敬以及自己的悲痛之情。他感叹自己在悲痛中哭泣
注释: 1. 青瞳枯涩渐无光:青眼睛干涸而失去光泽。 2. 犹自瞢腾觅阿娘:仍然在茫然中寻找母亲。 3. 苦是舌根闲强后:痛苦是因为舌头失去了力量,无法清晰地表达。 4. 模糊言句费猜详:模糊不清的话让人难以理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孤独和迷茫中的无助感。诗中“青瞳枯涩渐无光”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眼中的世界已经变得暗淡无光,只剩下无尽的黑暗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悲遣十三章(第一句) 儿擎婢捧藉重裀,半转孱躯万苦辛 悲遣十三章,即《悲哉行》,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杜甫自己身体瘦弱,生活艰辛,需要别人的扶持和照顾。这里的“儿”指的是杜甫的家人,“婢”指的是他的仆人,“藉重裀”(垫着厚厚的被子)则形容杜甫生活的贫困。 若使有灵还负痛,泉途扶侍托何人 如果杜甫还有灵魂,他一定会感到痛苦,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生活如此艰难
注释: 1. 悲遣十三章:即《悲愤诗》三章,是一首表达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 2. 寻常痛楚苦呻吟:寻常,平常;痛楚,痛苦;呻吟,形容痛苦的声音。整句意思是平常的痛苦让人感到难以承受。 3. 户外遥闻便刺心:户外,指外面;遥闻,远远听见;刺心,刺痛心灵。整句意思是远远地听到外面的哭声,就让人心如刀绞。 4. 今日进房都寂寂:进房,进入房间;寂寂,寂静无声
【注释】 1. 尸堂:佛寺的殿堂。白写形模,形容画像逼真。2. 端相:仔细端详。3. 笑靥:指美人的笑容。4. 连岁:接连几年。5. “可堪”句:意思是说,画工连年辛苦,自己却连年哭泣,令人难堪。6. “颦蹙”两句:颦蹙是皱眉,这里指因思乡而愁眉不展。7. “归日”两句:归时,即回乡之日。 【译文】 佛寺殿堂中,我画出了他(王维)的样子,多次仔细端祥,但觉得不是他。 我想让画师把王维的笑颜画出来
悲遣十三章 半月前还弄剪刀,剩抛金线几多条。 病中改出裙花样,为向灵筵挂几朝。 注释: - 半月前还弄剪刀,剩抛金线几多条。 - 病中改出裙花样,为向灵筵挂几朝。 译文: 在半个月前,我还在用剪刀修剪金线,剪出了很多漂亮的裙子图案。现在病中,我改用了新的裙子花样,准备在灵坛上挂上几件。 赏析: 王彦泓的《悲遣十三章》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命的感慨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注释: 影堂:指坟墓。 碧荧荧:形容烛光发绿光,闪烁不定的样子。 消息都无去杳冥:音讯全无,不知道去向。杳冥,昏暗,模糊。 曾是向来行立处:曾经是从前行走站立的地方。 纸钱灰烬满中庭:烧纸钱的灰烬到处都是。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无题》之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阴森可怖的景象:在昏暗的影堂之中,摇曳着的灯火如同绿色的萤火虫一般忽明忽暗,而那些送葬的人却已不知去向,连一丝音讯也无从得知
这首诗共三句,第一句“悼亡非为爱缘牵”,第二句“俨敬如宾近十年”,第三句“疏阔较多欢洽少,倍添今日泪绵绵。”。 首先来看第一句:“悼亡非为爱缘牵”,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哀悼他的亡妻并不是因为怀念她的爱意,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被分开了。这里的关键词是“悼亡”和“爱缘”。悼亡是指对死者的哀悼,而爱缘则是指爱情的缘分。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之所以哀悼妻子,并不是因为爱她
悲遣十三章 为是妻言故未听,劳将曲蘖戒刘伶。 今年醉也无人管,一度持觞一涕零。 注释译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妻子的劝诫而未能饮酒的痛苦心情和无奈之情。他感叹自己的行为已经让妻子失望,无法得到她的理解和原谅。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对待自己的饮酒问题。最后,他用泪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注释】 遣十三章 指《悲愤诗》中的三首。 醉时感慨醒来闷,贫用奔波病却眠。 醉时,谓酒醉之后。感慨,指忧国伤时之意。 白日无聊更无暇,黄昏独到穗帷前。 白日,指白天,这里指白天无所事事。无聊,闲得发慌。 更暇,更加没有时间。 穗帷,帐帷名。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写的。诗人当时困顿潦倒,心情抑郁,借酒浇愁,写此诗以抒发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朝廷的不满
盂兰香食散河津, 曾看莲灯出水新。 谁道沧桑一年事, 施灯人作受灯人。 注释: - 盂兰香食散河津:盂兰香,即鬼节,又称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河津,地名,位于今河南洛阳附近。盂兰香节时,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散香食物给鬼神。 - 曾看莲灯出水新:曾看,过去常常看到;莲灯,用荷叶或莲花等制作成的灯笼;出水新,刚从河中浮出水面。 - 谁道沧桑一年事:谁说这一年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 -
【注释】 ①十三篇:指《悲愤诗》十三首。②幢(cháng):车盖,车上所张的帷盖。③散花场:佛寺中举行法会时,僧徒们将花朵散布于坛前,以表示虔诚。④七七香:佛教谓死者死后七日,天宫降下香气。⑤净土天宫:意指极乐世界。⑥凄凉:冷落、萧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遭贬期间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幢翻收卷散花场”,意思是说,当诗人从书卷中抬起头来时,只见佛寺中僧人正在烧掉佛经
注释 1 先行几步谅无多:这句表明作者在生命的旅程中,愿意先走一步,虽然步伐可能微不足道。 2. 究竟同归此逝波:这里的“逝波”比喻生命的流逝,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尝试,最终我们都将归于尘土。 3. 我已自知生趣短:表示作者已经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意识到自己的寿命可能短暂。 4. 暂停相待却如何: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矛盾和无奈,即使知道生命短暂,但仍然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与他人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