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邓道录致仕还乡

远辞玉仗下青霄,千里还家岂惮劳。
暗叱风雷随剑起,旧栽松桂入云高。
榴皮画鹤犹能舞,羽扇为舟不用操。
却笑红尘来往客,百年生死一鸿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邓道录致仕还乡》是由明代诗人史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史谨,字明远,明代文学家、画家,与唐寅、文征明并称“吴门三绝”。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
  • 创作时期:据资料显示,此诗作于明代中叶,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态度和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
  1. 诗歌原文
  • 首句赏析:“远辞玉仗下青霄”,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皇宫景象,通过玉仗的辉煌描绘,暗示了邓道录从高位上退下来的情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其地位显赫的尊敬。
  • 意象分析:诗中的“风雷”和“松桂”等意象,既富有哲理也富有象征意义。松桂的高大入云,暗喻邓道录用其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精神面对人生的起伏。
  • 意境描述:整首诗构建了一个送别友人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归乡的喜悦以及对官场生涯的复杂情感。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史谨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善于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诗句的表现力。例如,“暗叱风雷随剑起”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了邓道录用其非凡气度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决心。
  • 结构布局:此诗的结构严谨,前后呼应,首尾相顾,使得整首诗在表达主题的同时,又不失和谐与美感。

在了解以上内容后,以下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 历史价值:《送邓道录致仕还乡》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篇作品,更是研究明代文人心态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
  • 现实意义:《送邓道录致仕还乡》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理想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现代社会虽然无需像古代那般为官从政,但依然需要在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

《送邓道录致仕还乡》是明代史谨创作的一首经典七言律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归乡的喜悦以及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也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