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麦无秋稌黍空,早田愁旱晚愁风。
今年气候何乖舛,百种天灾四处同。
甲辰岁大饥莆中民风八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辰岁大饥莆中民风八首》
明代,朱浙所创作的《甲辰岁大饥莆中民风八首》,描绘了大饥之年莆中民众的生活状态。诗中“二麦无秋稌黍空,早田愁旱晚愁风。今年气候何乖舛,百种天灾四处同”,形象地表达了因自然灾害频繁而引发的农民生活困境。
在这首诗的开篇,便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稻谷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因遭受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这不仅仅是一个农作物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整个地区生存的大问题。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将读者的注意力直接聚焦在大饥荒对农民生计的巨大影响上,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反应与应对措施。
诗中的“甑以生尘突不黔”一句,生动地刻画了农民们由于食物短缺而不得不使用旧饭甑来蒸饭的情景。这不仅是对物质匮乏的具体描述,也隐喻了农民们在精神上的挣扎和无助。“街头斗粟贵于金”,则进一步强调了物价飞涨,即使是最普通的粮食也变得昂贵无比,这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村庄男女余多少,拆尽人间父母心”这一描述,展示了饥荒给人们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心理创伤。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情感上的。这种深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以及他对那个时代悲剧的真实记录。
《甲辰岁大饥莆中民风八首》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苦难的记录,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朱浙以其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被饥荒折磨的普通农民群体的生活现状。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