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酒与辛盘,共作峥嵘景。为惜岁华流,烛跋炉香冷。
红散绮窗梅,翠泻瓷瓯茗。一夜两年人,短鬓双蓬影。
生查子 · 除夜守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生查子·除夜守岁》是明代诗人俞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除夕夜的热闹场景和个人的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作者简介:俞彦,字子翼,号柏城。他生活在明朝时期,以诗歌闻名。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作品原文:《生查子·除夜守岁》原文如下:
柏酒与辛盘,共作峥嵘景。
为惜岁华流,烛跋炉香冷。
红散绮窗梅,翠泻瓷瓯茗。
一夜两年人,短鬓双蓬影。
- 整体翻译:这首《生查子·除夜守岁》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温馨,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团聚和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中描述了除夕夜的欢乐氛围,以及家中的温暖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回忆的珍惜。
- 词句注释:“柏酒”是指用柏树枝制成的酒,“辛盘”则是一盘一盘的辛辣食品。这些食物在除夕夜被用来增添节日的氛围。“峥嵘景”形容宴会上的盛况。“烛跋炉香冷”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温馨。“红散绮窗梅”指的是窗外的梅花在烛火照耀下显得格外娇艳。“翠泻瓷瓯茗”则是描述茶水的翠绿色调以及茶杯的精致。“短鬓双蓬影”则可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
- 白话译文:诗中描绘了一个典型的除夕夜的场景,人们在柏树酒和辛盘的陪伴下欢聚一堂,共同欣赏着这个美好的时刻。蜡烛摇曳,炉中的香料逐渐冷却,窗外的梅花在烛光下显得格外美丽。屋内的茶水散发着清新的香气,映衬出人们脸上的幸福表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脸上开始出现皱纹,就像那两鬓的白发一样。这首诗通过对除夕夜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家庭团聚的珍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下,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加渴望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时光。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除夕夜的描述,更是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深刻体现。
- 名家点评:对于这首诗的评价,普遍认为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除夕夜的描绘,展示了家庭团聚的温馨以及时间的无情。这种对生活的美好回忆的珍视,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轶事典故:俞彦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俗的影响。除夕夜的庆祝活动在当时非常普遍,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待。因此,这首诗中的许多元素,如柏酒、辛盘、烛跋炉香等,都与当时的习俗有关。
- 作品赏析鉴赏:从文学角度来看,《生查子·除夜守岁》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诗中通过对除夕夜的描述,传达了对家庭团聚和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才情,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共鸣。
《生查子·除夜守岁》不仅仅是一首描写除夕夜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风情和人们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