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中原,故宫锦树障烽烟。惊坐起,凉宵梦断蒋陵前。金人倾宝露,玉女绣苔钱。问当筵,有谁能、醉鼓渐离弦。
西台哭罢,三户里、识遗贤。欹皂帽,吹箫乞食总堪怜。英雄身未死,屠钓技常连。又何颜,许青门、瓜种故侯田。
拂霓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拂霓裳》是宋代文学家晏殊的词作,以描写秋天的美景和庆祝生日的喜悦为题材。《拂霓裳》一词在晏殊的众多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北宋文化背景下文人雅集、宴会欢歌的真实写照。以下是对《拂霓裳·喜秋成》的介绍:
作者背景:《拂霓裳·喜秋成》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城人。他与他的父亲一同被朝廷尊为抚州籍的第一个宰相,因此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并被誉为“大晏”和“小晏”。其文学成就不仅局限于诗词,还包括散文和诗歌,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巨匠。
作品内容:“喜秋成”这首词描述了一幅金风细吹、玉池波浪、宿露沾罗幕等秋季景色,以及人们沉浸在喜庆氛围中的情景。词中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还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社交活动和节日庆典的热闹场景。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晏殊擅长运用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营造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拂霓裳·乐秋天》中的“晚荷花缀露珠圆”、“银簧调脆管”等句子都展现了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高超技巧。此外,该词还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格式,这种形式使得作品更加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拂霓裳》作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宋代文学的繁荣景象,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对该词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进一步领略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