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礼大鉴禅师塔

宝林天外指黄梅,花发菩提五叶开。
祖法云何便南去,新州元自具西来。
山间逐猎人终散,钵里降龙蜕已灰。
闻道此心无所住,愿随溪水日潆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曹溪礼大鉴禅师塔》是明代诗人薛始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薛始亨,明代著名诗人,字刚生,广东顺德人。他因避乱隐居山林,自号二樵山人。在明朝中叶的文人群体中,薛始亨以其诗歌才华和深厚的学问著称。《南枝堂集》是其代表作品之一,集中收录了他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作之诗。

  2. 诗歌原文
    掬水西来识肉身,法衣夜嘱岭南人。
    一花五叶终成果,明镜非台不惹尘。
    幡影度风禅刹夕,锡声含雨石泉春。
    游踪未晤无文字,唐代遗碑读尚新。

  3. 诗歌解析

  • “掬水西来识肉身”:描绘了诗人通过水的流动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暗示了佛法的直接体验与实践。
  • “法衣夜嘱岭南人”:可能表达了对岭南地区佛教文化的深刻印象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 “一花五叶终成果”:通过比喻手法,强调佛法的普世价值与最终圆满的结果。
  • “明镜非台不惹尘”:则反映了禅宗对于外境的超然态度,强调内心清净是远离纷扰的关键。
  • “幡影度风禅刹夕,锡声含雨石泉春”:描绘了禅寺在夕阳下的景象以及僧人行走在雨中的宁静画面,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的修行生活。
  • “游踪未晤无文字”: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或未能遇见之人的向往与遗憾。
  • “唐代遗碑读尚新”:显示了对唐代佛教文化的尊崇以及对历史遗迹的关注和尊重。

《曹溪礼大鉴禅师塔》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也反映了明代佛教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