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方密之

彩毫长挹袖中书,秋色寥寥寄净居。
金粟后身仍怖鸽,碧山回首漫焚鱼。
潮生白下闻仙梵,叶坠枞阳见旧庐。
谁遣汤师吟怨别,暮云江上倍踌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方密之》鉴赏

明朝陈子升的《寄方密之(时为沙门)》,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哲理的诗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也体现了其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中的“桂林西去雪雰雰”,用雪来象征清冷高洁,反映了诗人追求高尚品格的决心与志向。而“皖国残山转郁云”则描绘了一种壮阔而悲凉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作者内心的纠结与挣扎。通过这样的自然景观,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玉堂春别夔龙侣”,这里的“玉堂”可能寓意着高位或重要的位置,而“夔龙”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常用来比喻贤明的君主。这里暗示了诗人渴望得到赏识和重用的强烈愿望。

“石室天空麋鹿群”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清幽脱俗的修行场所,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的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最后一句“还倚松风辞好爵”,则揭示了作者最终选择了隐逸的生活方式,远离了世俗的纷争,回归自然的怀抱中。

《寄方密之》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陈子升对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冲突的真实写照。它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更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语言表达,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