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洲春水生,旅雁动乡情。
复此联翩起,犹含关塞声。
云低时乱叫,雾阻或单鸣。
独坐悬灯夕,因风寄远征。
春夜闻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夜闻雁》是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弘历的文学造诣,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以下是具体介绍:
- 作者介绍
- 生平: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其文治武功颇受后世称誉。
- 文学创作:据记载,弘历一生创作诗歌4万多首,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 诗词原文
- 诗句:春夜漏微长,春眠枕尚凉。数声闻雁信,几处历江乡。为爱天边月,非传塞上霜。衡阳隔千里,来往为谁忙。
- 注释: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夜中听到雁鸣声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思绪和感慨。
- 作品赏析
-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描写春天夜晚的宁静和雁鸣的声音,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家人的深深牵挂。
- 技巧:诗人运用了多种诗歌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的创作活动非常活跃。
- 地理背景:诗中的“衡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南省,与北方相隔甚远,因此诗中的“来往为谁忙”也透露出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 文化意义
- 文化传承:《春夜闻雁》不仅是一首诗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优美的文字,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历史价值:这首诗反映了清朝乾隆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春夜闻雁》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与工作中的灵感与力量。